9月1日,123名外来进京人员子弟高高兴兴地迈进了校门,开始了他们崭新的人生。这是北京第一所不收借读生一分钱赞助费的中学。
9月6日,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这所学校,离开时却带走一份沉重。尽管是短暂的相处,但每一次与孩子们那一双双憧憬着未来的大眼睛相对,就禁不住和老师们一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担忧。
同学们:我们以后要考清华北大
记者在初一(3)班看到,41套可调式全新课桌和课椅整整齐齐地摆放着,孩子们端正地坐着,不同的面孔洋溢着同样的笑容。他们刚刚进行完入学教育。据学校的老师介绍,大约40%的新生是在家乡读完小学,刚刚来到北京的,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都十分陌生,老师首先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。13岁的朱华丽和12岁包婷在小学只上过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,英语一点基础也没有,老师已经将她们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结成对子(入学后学校对123名新生进行了摸底考试)。小胖子杨帆告诉记者,他特别想当班干部,为同学们提供服务。尽管刚刚正式上了三天的课,他就已经和同学们深深爱上了这个班级体。开始的时候,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以为三班差生多,五天校内军训过后,发现身边的好学生特多,他决心要好好向大家学习。他认为,这里的老师对大家一视同仁,而且还特别负责任,这里不会像有的学校,因为借读生的成绩不计算在班级之内,老师会在不经意间对他们放松要求。
借读生有着比北京孩子更多的优势,胡森林同学表示,他们班的同学勤劳的特多,不像小学里的北京同学,好多人特懒,依赖性特强。他们中的许多同学都不是独生子女,好多人都会做饭做家务事。大家在一起不比吃不比穿,就比谁的学习好,谁为班里做的事多。
来自四川的刘红梅和班上许多同学一样,渴望在北京继续学习,一直读到大学,最好是读清华和北大。不过,孩子们深知家长也得为他们准备许多钱。
老师:孩子们今后的路并不会一帆风顺
教导处主任张凤英认为,现在一些学生家长过分依赖学校,他们认为“树大自然直”,不经意间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。初一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相当重的,一下子要学十几门课,大家的基础又不一致,接受起来也会参差不齐,这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些困难。因此,学校方面希望学生能住校,这样,第一,管理起来会比较方便;第二,孩子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;第三,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兴趣班;第四,有规律的作息安排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和身体的健康发展。
校长王强介绍,学校为了给家长省钱,在本校内进行军训,学校不但没收学生军训费,还发给每个学生一件文化衫。学校的伙食费也是比较低的,但是标准不低,四个菜,每顿都有肉菜,吃饱为止。
尽管学校表示要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,但是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,一些家长有可能无法承受。譬如区里统一的参观活动和娱乐,即便票价低廉,但是学校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,租车的费用必然要学生分摊。一些老师希望社会各方面力量能对学生们给予一些支持。
学生家长:孩子愿意念多少书我都会尽力支持
孙鸿星同学的家长表示,如果没有这所学校,他的女儿今年7月从石景山区六一小学毕业以后大概要失学了。因为早在一年前,他就开始为孩子念初中着急,面对每年数千元,三年下来累计一万余元的赞助费,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让女儿退学。如果是回老家读初中,孩子这几年在北京打下的基础就白费了。像他们这些外地打工人员,唯一的愿望就是把儿女培养成才,孩子愿意念多少书我都会支持。经过我多方考察,这所中学是国家办的,老师也都是正式干部,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教好学生的。
家长们为什么会特别强调一定要让孩子读公立中学呢?祝晓磊的父亲深有感触地说,他的孩子这次是第二次读初一,一年以前,他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为孩子选择了一所私立中学,不料还未读完一年级,学校就因为不符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被解散了。他现在为孩子选择这里就是为了以后能接着读高中。
最幸运的学生家长要算是莫浪和莫波的父亲了,他的一儿一女刚刚双双进入初中学习,他认为这是北京一所特殊意义的希望工程学校,孩子们特别珍惜学习机会。
吴荣的父亲讲,这里的学风不错,老师对大家一视同仁,孩子们能一起求上进。
据王校长介绍,仅石景山区现在至少有3200名外来人员的子弟分布在24所私立的非正规的小学,以后几年,他们就要陆续毕业,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,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。